清明节的电影票房出来了,全部只有一亿二,不到去年同期的15%,又回到了年的水平。
怎么说呢,该?
你要知道,发展是会掩盖很多事情的,比如分配的问题,比如供给结构的问题。
电影工业呢,实际上是一个国外发展异常完善,历史逻辑可以完全借鉴且不用避雷的成熟行业——比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影星负责制,五六十年代的导演负责一直到现在的制片人负责制。
逻辑完善且易于抄袭。
中国的电影行业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如果你们仔细观察,中国的电影票房飞速膨胀,其实是从零九年开始的,那一年的年末,中国几乎是同步引进了《阿凡达》,然后IMAX电影院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
我记得一直到一五年的券商研报,都是在说全国人均屏幕覆盖数量还比不上美国,电影行业是个极其朝阳的行业,丰富了人们的课余生活。
但是你看这玩意,跟地产周期是高度重合的。。。这就有的说道了。
华谊兄弟的股价在15年的时候到达了顶峰,现在脚踝斩了。
万达地产为了协同发展,开始吞并院线,讽刺的是在于,amc股价最高的时候是万达卖出以后,这个可以看作是庶民的胜利和美国全面右转的标志。
那几天完全是疯了,6块钱的疫情受损行业,在三四天内拉到了70块钱,现在大约是膝盖斩了。
说回来,电影行业其实是一个相对新型行业来说异常古老的行业,制作人每次在开始一个新项目的时候都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这钱要从哪赚
(2)观众凭啥要花钱买票
这就尴尬了。
对于第一个问题,八大影业其实很清楚了,在经历这么多年的搏杀之后。。。
他们发现单凭电影票房回本,是一件异常痛苦的事情,所以他们发明了
贴片广告/IP运营/卖盘等等奇怪的方式。
哈利珀特电影宇宙是要搭配环球影城购物游乐一条龙的,一个IP能吃十几年。
漫威宇宙要搭配迪士尼**,还有纪念品销售。
日本的制片人就更加的保守一点,他们先运营IP,先画漫画,漫画火了之后制作番剧培养粉丝,番剧火了之后,做OVA卖盘,差不多了再做个剧场版,卖点电影票博点超额收益。
第二个问题嘛。。。
全世界的制片方其实都一样,电影院这个玩意看上去是做试听享受,其实是廉价社交,所以让人进到电影院里面只有两种方法,要么是给这些人足够的社交体验,要么是让这些人看些个在家里看不了的。。。
第一个理由是爱情片和合家欢电影上院线的原因,而第二个,则是现在大制作电影的理由。
这个就是我一直说的,进步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往往是需求倒逼。。。
所以在零八年之后,国外的电影选题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大制作,第二个就是新IP越来越少了,因为未经市场检验的新IP上线的风险越来越大。而电视剧电影化的趋势则是流媒体行业竞争倒逼导致的。而电影工业的兼并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大概是因为传统的八大公司排名靠后的那几位体量太小,没办法和巨型的娱乐财阀竞争,但是兼并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多样性越来越差,价值观越来越单一和封闭。
那么说回国内,如果零八年之后,国外的电影工业被流媒体倒逼,越来越难做了,那么国内为什么还发展的这么快。
这就要说点奇怪的话了,中国电影的票房高点大约是在年,下一个高点就要到年了。
第一个高点是单纯的量上去了,而第二个高点的逻辑就变了,第二个高点的逻辑在于以价补量和比烂(全靠同行衬托)。
从某种角度讲,虽然国内的流媒体平台看上去发展的极快,但是国内的电影行业逻辑是有问题的,他们的高增长得益于年到年,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但是国外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屏幕效率长期看来是会趋于稳定的,后期电影选题和更多的营收手段才是发展的重点。
国内这帮人呢,只会做分账和宣发,花钱一流,但是如何赚钱。。。他们是真的不会。
所以你看到近年来的国内商业电影,从某种角度来说,从来就没有逃出第五代导演开拓的学院派,文艺风——国内商业电影基本上是以剧情片为首,但是剧情片是天然不适合上院线的。
最要命的事情在于第五代导演自己是有商业电影探索的,比如——最早的《英雄》,看上去像是洗钱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猫妖传》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地产开发商的大型广告宣传片。
以上
不是我在歧视各位,我只是觉得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