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唐人街探案3》,尽管口碑平平,但陈思诚依旧凭借此电影成为中国首位百亿票房导演。
同时,也把王宝强的事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内地第四位百亿票房演员。
憨厚、乡土、朴实,是大家对宝强的普遍印象。
这么多年过去了,只要有人提起他,我们往往第一时间想起那个憨厚的笑容。
有人说他是运气好,适合演草根,舍得下面子,所以巧合地成名了。实际不然,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年,王宝强出生在河北省的一个贫困村,这里没有摩天大楼,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个农民家庭。在母亲的记忆中,王宝强的衣服都是他哥哥姐姐穿剩下的。
儿时的他身材瘦小,经常被人欺负,所以他总盼着能练就一身绝世武功,好打赢别人。村子里有习武的传统,小男孩都会学几手祖传的梅花拳,他六岁起也跟着练,逢年过节,小伙伴们会在庙会上给大家表演。
8岁那年,他才在村里的露天影院第一次看《少林寺》,而这部片子是在他出生那年上映的,放映队路走得有点远。好在他们隔三差五就来一趟,让少年宝强过足了瘾。他完全被少林功夫震撼住,魂牵梦绕的琢磨觉远那些招式,还和同伴每天在田间对打,看哪招儿好使。大家信誓旦旦的相约,一定要去少林寺拜师学艺。
但真正敢去的只有王宝强。
少林寺的生活,枯燥而艰苦,每天凌晨就要出门跑步,一跑就是一上午,因为强度太大,汗水经常湿透了全身,只能自己咬着牙坚持。
除了跑步,少林寺其他训练,包括扎马步,耍醉剑,翻跟头、打拳,每天都要练到身体没有知觉。
也正是年少时期艰苦的少林寺生活,打磨了王宝强吃苦耐劳的品质。
那时的他很认真的问师兄:“咱们拍那些电影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啊?”
师兄诧异,看着这个身材单薄的小秃瓢儿说:“什么电影?”
王宝强说:“就是咱们每天在拍的电影,我看老有摄制组过来。”
师兄笑道:“那也没把镜头对着你啊。”
接着是大伙一阵哄笑。他不解,找师父去问,师父也劝他断了这妄念,论功夫,比他练得好的有的是,论长相,他也没李连杰帅,家里又没背景,凭什么觉得自己能演电影,俩字,没戏。那一晚他很难过,彻夜未眠,如果不拍电影,在少林寺继续练下去的意义又何在?
这就是王宝强生命中前十八年经常会面对的情形,他的梦想,似乎总大到被群嘲的地步,给妄人浇一瓢凉水,也让很多郁郁不得志的人略感宽慰。
6年过去后。在一无所有之下,为了电影梦,王宝强从河南嵩阳钻进了绿皮火车,一路北上到了北京。这情形多少有点像《道士下山》。
当时王宝强靠着腿脚功夫混进了剧组当武行,干些替身、群众演员的零活。他曾在、等影视剧中做过群众演员,可混在人群中连一个背影都找不到。
王宝强说:那段时间非常苦,每天都要找剧组开工,一天最多挣50块钱,每月收入几百元不定,几个朋友一起租最便宜的平房,条件十分简陋,吃饭也是吃了上顿不知下顿,从来没有一天吃过三顿饭,饿得发晕的时候,就买几个馒头充饥。
在最困难的时候,王宝强都咬牙坚持着,没伸手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实在没钱的时候,他就跟着建筑队去刷墙。身边很多打工的朋友都坚持不住,纷纷转行干了别的。
没戏拍他就去制景队的工地上当小工,整天头发蓬乱,一身水泥点,朋友给他起个外号叫‘小狗狗’。大家都知道他的明星梦,没事就拿他开涮,有天一个工友说:“小狗狗,你不是说来北京当明星吗?怎么还在工地上干活,你说你在老家也是干活,来这也是干活,图什么?”
回想以前,王宝强现在觉得十分庆幸,他说:如果我当时放弃了,我想我也不可能有今天。
年,他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点,他争得了出演《盲井》的机会。
当时的王宝强其实已经20岁了,但体型瘦小再加上淳朴憨厚的外表,让导演李扬从多个群演中看中拉来当主角。
他用最本色的出演,完美的诠释了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淳朴少年,对一切的新鲜、恐惧,对陌生人的无抵抗信任。
《盲井》的拍摄条件十分艰苦,井下的危险程度真的难以想象,时刻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当时有一半的演员和制片部门都跑掉了。
但是王宝强心里想到就只有坚持这两个字,他当时告诉自己,无论别人怎样对待这部电影,只要你坚持下去,你就有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了。
正是因为这份“傻根”似的坚持与执着,让他从一个跑龙套的演员变成金马奖最佳新人、获得了法国第五届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第四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人奖”以及第二届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幸运之神开始眷顾执着不放弃的王宝强,年宝宝参演冯小刚贺岁剧《天下无贼》,因其朴实的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而获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