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刚刚过去没多久,在这个小长假里,多数没去《复联4》首映的影迷,首选的节日项目便是前去观影。而这部上映以来就一直霸占着每日票房榜榜首位的巨作,最终凭借38亿元(5月4日统计)的票房创下了历年五一档新高。
不难发现,小长假里中,不少线下影院将《复联4》每日的排片占比维持在了平均70%左右,以北京某一家耀莱影院为例,除排片量仅有一场且放映时间较晚的《撞死了一只羊》外,再无其他“对手”。
正如上图所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占比仅1.5%的可怜数据,更看到了一个国内电影产业的缩影。
与市场呈鲜明对比产业现状
这不禁仅让我们产生了几个疑问,小长假看完《复联4》,除了二刷还有什么选择?想带长辈前去观影又该如何选片?在现状的背后,是因为国内拿到公映许可证(以下简称“龙标”)的影片仅是凤毛麟角?还是国内影视产业已进入了收缩期?就让我们先从几组数据开始看起。
从整个电影票房市场来看,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年国内电影票房增长至.7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6%。仅落后北美市场亿美元(约合亿元)票房排在第二位。
(数据来源于:中商产业研究院)
与此同时,年国内银幕新增数量达块。从不久前电影局下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来看,年全国计划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要达到8万块以上(目前为块),也就是说未来两年里,每年要新增块银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不难看出国内电影市场还将持续扩大,迎来一轮新的增长。
但与市场呈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电影产业现状,以年排名前十的影片为例,其票房收入总计达到了.04亿,换算下来占全年总票房的39.5%。此外在去年上映的部影片中,票房超过1亿的共82部,其中包含了38部进口片,占比46%。
(数据来源:电影票房)
部电影,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个看不过来的数字。但要知道,去年光国内制作完成并获得“龙标”的影片就有部,遗憾的是,有机会在院线上映的仅占36%,重点头部影片占比也较少。
(数据来源于:中商产业研究院)
以荣获国际大奖的纳西族首部青少年励志电影《寻找雪山》为例,其上半年票房仅为10.9万,而更多的民族电影甚至连在线下影院放映的机会都没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出于线下商业模式以及受众群体过于集中的影响,所以在排片上,影院更倾向那些宣传比较到位的影片。正因如此,票房才会加速向头部电影集中,大多国产电影则处于亏本上线的窘境。
国内电影产业破局之法找受众寻增量
然而,未来几年线下影院的商业模式不会有本质上的改变,依旧会一仍旧贯的运作。但长期以往,产业必将陷入收缩期,也就意味着国内优秀电影开拍数量将大幅降低。故此如何在艺人明星、观众年龄、进口电影单一化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受众群体,成为了电影片商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也正是承载着这样一种使命,去年5月9日移动电影院应运而生。
顾名思义,移动电影院就是将手机变为放映机,屏幕变成银幕,通过手机完成电影院一人一影的商业模式,把排片的权利交还到消费者手中。首创的分区、分众的放映模式,让每一个拿到龙标的电影,都能在对等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受众群体从而拿到票房。
移动电影院的出现,打破了国内电影行业的天花板,没有物理条件制约的行业新模式,让移动电影院实现了无国界的人口的全覆盖。
要知道目前有超过35%的县级地区基本上还没有电影院,以西藏地区为例,77个县乡中有63个县没有电影院。而万身居海外的华人,对国内影片也有着强烈的刚性需求。
这一部分人群的覆盖,为电影盲区填补了空白,也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更多维度的增量。在采访过程中,移动电影院CEO高群耀博士向天极网陈述了这样一个案例:“《梦境之源》在实体院线排片0.7%,卖出40张票,而在移动电影院上有9.2万人观赏了这部电影,这些数据让我觉得特别的震撼。另一部豆瓣评分非常高但排片率很低的影片《四个春天》,该片一经上线便超过了实体同期的3倍。”
移动电影院CEO高群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分区、分众放映的模式不仅为电影产业带来新增量,也让移动观影变得更为感性。比方说,如果你带家中长辈去看复联,他们肯定Get不到点上,甚至有老花眼的他们连字幕都看不清。而对于那代多数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他们而言,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电影,远比捉妖记这类票房较高的爆米花电影更能感同身受。
此外与民族电影的合作,更让一些如《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此类原本没有排片机会的电影登上了舞台,而这些民族电影服务了至少1.14亿的中国少数民族。再以《寻找雪山》为例,到目前为止有超过2万人观影,相当于在全国各地纳西族人口的10%。这种感性的唤起,不仅能够有效捕捉到受众群体,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更是从未有过的一项重大突破。
这就是高群耀为移动电影院规划好的步调,只不过前行速度远比我们想的要快。今年5月9日,恰逢其周岁之际,高群耀向外界交出了一份成绩单。
一年时间里,移动电影院成功迭代至了2.0版。实现总观影人次万,票房万的优异成绩。同时,移动电影院CEO高群耀博士还公布了移动电影院“出海计划”:继成功落地意大利和西班牙后,年移动电影院将进一步深化全球布局,落地美国、加拿大、韩国、港澳台地区,与华为的合作也将深入至拉丁美洲、中东、北非及部分欧洲地区。至此,移动电影院通过“电影+互联网”实现中国电影在全球五大洲的海外放映,为中国电影海外市场做增量,填补国内院线走出去的空白。
V2.0上线——观影社交化增强场景互动体验
其实说白了,移动电影院要做的事就是为拿到龙标且处于公映期内的电影提供一个平台,让想推的电影有手段、想发的电影有途径、想看的电影有选择,重构“人选电影”而非线下“电影选人”的消费场景。
目前来看,这种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国内仅此一家,考虑到背后种种因素的推动,让这种模式极难被复制,因此这也成为了移动电影院最牢靠的壁垒。但一切的商业模式构想都仅是沙盘演练,正如高群耀在采访中所说:“咱们是第一家,前面也没人复制,只能去摸索”。
所以在这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行进中,高群耀将落脚点踏在了观影社交上。当然这与流媒体所谈的社交裂变有所不同,以移动电影院2.0的两人场为例,你既可以与分隔两地的恋人一起观影,也能以影会友,通过广场和附近影迷的标签发出邀请,享受那种相见恨晚的陌生人观影体验。
目前在广场中已经有60位明星入驻,试想如果有一天,与杨利伟一起侃侃而谈的看场《流浪地球》,那将会是种怎样难忘的经历。这种观影社交化,精准化的提升了受众重合度,并很好的将公众人物的流量发挥出来,以此来成为用户传播分享的一个点。
此外,2.0版本中,还加入了“专场”与“首映礼”这种全新的互动模式。在“专场”中,影咖们将在此与百位观众同时观影,就好似一个比赛解说,影咖通过自己的知识帮助影迷们加深对电影的理解。比如说复联4,如果你想完全理解里面全部的梗,那你需要补一补过去十一年里落下的包袱,当然前提是你能找得到。
而“首映礼”则是观影社交化的一次大胆尝试,要知道在线下首映礼并不是买张票就能进去的,但对于自己喜欢的艺人和团队,再也没有什么比观看首映礼更加感动的事了。移动电影院V2.0首创移动端的千人首映礼,影迷仅需在App中购买首映礼的票,即可在同一时间和主创团队和其他近千名的影迷获得精彩首映礼的体验,全流程参与到电影营销的整个过程当中。这种方式带来的票房以及品牌的影响力,都将是难以量化的。
除在内容模式上的发力外,为了提高用户在观影过程中的体验,移动电影院还与大朋、小宅、创维、Pico等VR硬件厂商进行了合作,实现了“移动巨幕”硬件拓展,在观影视听层面大大提升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可以说移动电影院开启了电影垂直细分领域的场景营销,技术赋能电影行业的“电影+互联网”模式,也带动了国内电影产业整体的均衡发展,给汪洋大海里的片商投下了一个救生圈,让全部有龙标、档期和排片的电影都拿到属于自己的票房。而票房的拉动,所带来的成效便是影片技术质量上的提升,让整个产业开启一个新的良性循环模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