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一向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向应试教育开炮的《三傻大闹宝莱坞》。
直指宗教矛盾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虽然一言不合就尬舞,但既能搞笑也能深刻。
揭露现实问题,刀刀切中要害。
今年,又有一部印度电影引起了不小的话题。
《最初的梦想》Chhichhore导演涅提·蒂瓦里。
前几年执导了《摔跤吧!爸爸》,口碑票房双丰收。
豆瓣93万人标记,打出9.0的高分,在中国斩获13亿人民币票房,燃哭一片中国观众。
不仅导演是同一个,这部影片的编剧也都是《摔跤吧!爸爸》原班人马。
虽然前作很难超越,但时隔三年交出的新作品依然没有让人失望。
豆瓣8.5分。
IMDb上的评价同样很高,达到了8.2。
《摔跤吧!爸爸》给人的印象是「励志、热血」,追逐成功。
而《最初的梦想》相反,讲的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
电影开场就很沉重。
一个男孩因为高考失败而跳楼。
这样的事件在全世界都屡见不鲜。
不久前,韩国就有一个学生高考之后跳楼身亡。
与之对应的,高考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有很多。
今年热播的《小欢喜》,就是聚焦高中生的升学压力和家庭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剧中的乔英子因为母亲给的压力太大,加上同伴跳楼给她带来的阴影,最后也被逼到跑去跳河。
不过,跟《小欢喜》不一样的是。
这部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里,跳楼的男孩拉加夫,其实有一对非常开明的父母。
父亲帕塔克,一直像兄弟一样跟儿子相处。
当拉加夫说怕自己考不上好学校的时候,他一个劲地鼓励儿子:
「你这么用功,肯定可以考上的,完全没必要担心。还是先计划一下上大学之后要怎么玩吧。」
母亲玛雅,更是视分数如粪土。
对她来说,儿子成绩好不好不重要,吃好睡好才最重要。
父母如此佛系,那为什么儿子还会跳楼?
这其中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拉加夫的父母都是孟买理工大学(印度最好的理工大学)毕业。
父亲当年的高考成绩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妥妥的高智商学霸。
生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家庭,就算父母不施加压力,自己也会忍不住给自己压力。
比如说高学历音乐才子王力宏,威廉姆斯大学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双荣誉博士。
够牛逼了吧。
结果他还是家里学历最低的。
爷爷奶奶都是清华毕业,一家子博士高知。
族谱堪比世界大学排行榜
不仅如此,妻子也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学霸。
很难想象,他们的孩子该有多大的压力……
都说优秀的基因是会遗传的。
可拉加夫并不像父母那么出众。
相比之下,他太平庸了。
为了考出好成绩,放弃了所有业余爱好,每天学18个小时。
成绩出来之前,更是焦虑得整晚睡不着觉,轮番打电话骚扰朋友。
这样做很容易没朋友
重压之下,当最后知道自己没考上时,拉加夫瞬间就崩溃了。
付出这么多努力,却没得到该有的回报。
比起不甘心,他更害怕被别人嘲笑,无颜面对父母。
越想越绝望。
于是一边念叨着「我的人生完了,一切都结束了。」
一边从阳台上往后倒了下去。
拉加夫福大命大。
在医院抢救了半天,终于捡回半条命。
但脑部损伤严重,药物对他也起不了作用。
因为,他潜意识里就没有求生欲。
父母伤心之余,开始互相责怪对方。
妻子觉得丈夫平时只知道工作,一点也不关心儿子的内心。
只会说「等你考上大学了就怎么怎么样」,却不知道儿子有多担心自己考不上该怎么办。
嘴上说着无所谓,实际上还是夹枪带棒地在灌输「一定要成功」的思维。
把优秀视为理所当然,而忽视了「失败教育」。
这个自诩开明的父亲尚且会不自觉地显露着成功论;
现实中那些明摆着就把分数当成唯一价值标准的父母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用尽了各种手段。
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威逼利诱。
威逼。没有达到标准就会被惩罚。
最近有条新闻,两个六年级的学生,父母要求考试必须90分以上。
他们没达到,不敢回家,于是一起离家出走。
利诱。考第一名才有奖励。
这种做法乍一看并没有问题,对家长和孩子来说是一种「双赢」。
可要是拼尽全力,也考不到第一名呢?
没有好成绩,付出的努力就不值得肯定了吗?
电影中的另一个父亲,原本承诺儿子:
「如果你数学考了A+,我就送你一辆自行车。」
可目睹拉加夫跳楼之后才意识到,最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平常心。
他给自己的儿子打了个
「不管你的成绩如何,都没关系,我还是会给你买那辆自行车。因为我爱你。」
影片讲的并不只有高考。
人生中的许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为了唤醒儿子,帕塔克讲了一个自己作为「loser」的故事。
这才是这部电影的重头戏。
帕塔克刚进大学时,被分到了最差的宿舍楼——H4。
这里房间简陋,伙食寒碜。
不仅条件最差,学生地位也最低。
住在这里,就等同于被扣上了loser的帽子。
学校格外注重体育。
每年都要花两个月时间举办运动会,让十个宿舍楼互相比拼。
H4在每年总成绩都是垫底。
与之相反的是H3。
体育特长生全集中这儿,年年都拿总冠军。
不仅宿舍楼奢华,学生们也是十分自傲,恨不得横着走。
当然,站在金字塔顶端就要居安思危。
要卫冕每年的冠军荣誉,H3暗地里也搞了不少小动作。
每年开学,他们都会暗中调查每个新生的底细,想尽了法儿的挖人。
在篮球和足球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帕塔克成了被动员的对象。
然而帕塔克却拒绝了。
这在别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就好比清华北大给你投来橄榄枝,你却头一撇,傲娇地说——
不,我就要去蓝翔!
这是为什么呢?
理由也很单纯简单:
为了友谊。
友谊诚可贵,傲娇有风险。
H4的噩梦——运动会即将来临。
各个学院、宿舍楼之间的人都剑拔弩张。
尤其是H3。
在路上碰到H4的人,总要鄙视嘲笑,先精神攻击一波。
年轻气盛的帕塔克自然忍不了这种屈辱。
于是,他像所有的中二男主一样喊出豪言壮志:
「我们要赢下总冠军!」
立志要撕掉「loser」的标签。
然后H4的少年们奋发图强完成了热血逆袭?
并没有。
H4的同学们,是真的没有一点运动天赋。
根本带不动。
硬碰硬是行不通了。
怎么办?
「没有实力,就耍小聪明。」
比如他们组了一只拉拉队,每次比赛时,就卯足了劲给自己加油助威。
能不能赢另说,气势一定要足。
结果还真把对手镇得一愣一愣的,频频失误。
又比如靠野路子拿分。
男子42公斤组举重,基本没人参加,因为男生的体重很少有这么轻的。
没人比,那参赛即是冠军。
于是,他们真的减肥减到42公斤,为了拿分,拼了!
影片中这样的笑料有很多。
让人印象深刻的桥段,还有他们立的「flag」。
为了激励彼此,帕塔克和朋友们纷纷打赌。
赢下比赛之前,都不再接触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有人好色,一天不看A片撸一发就难受。
有人嗜酒如命,明明知道伤身体,但就是戒不了。
还有人碰到什么事都要找妈妈,是个不折不扣的妈宝男。
这些,不正是生活中常见的所谓「loser」特质吗?
为了撕下这个标签,他们不止是为荣誉拼尽全力,更是在跟自己的劣性作战。
一夜之间变成体育天才是不可能的;
但正视和克服自己的缺点,每一天都前进一小步,却是实实在在的。
不管怎么样,当他们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时,就已经摆脱「失败者」的阴影了。
比赛的结果,就不在此剧透了。
也没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带来的现实意义。
我们每天听到的,都是成功者的故事。
不断有人贩卖焦虑: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00后已经年入百万了。」
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成功的从来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不得不接受平庸的现实。
可如果没有所谓的「成功」,难道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
只要拼尽过全力,无愧于自己的内心,那就足够了。
成功与否,结果的好坏,都是交给别人评判的。
而日子过得洒脱且无悔,才是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快乐。
即便失败,也要继续好好生活下去。
而且一样能活得很精彩。
助理编辑:菜头果
点个「在看」
为自己的快乐,加油打气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