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票房 >> 票房介绍 >> 正文 >> 正文

长空之王上映23天,票房768亿,

来源:票房 时间:2025/3/4

文/张小暖

英雄的本色是什么?

是“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的坚韧顽强;

是“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不惧牺牲;

是“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襟怀坦荡;

......

昨天晚上看完这部电影,哭到不能自已,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看电影,看到失声痛哭。

影片中这几处细节的演绎,堪称本片的王炸。

向死而生

张挺和雷宇在第二次试飞中,出现了事故,在他俩一次次调试战机寻求转机的时候,死亡向他俩无限逼近。

张挺以队长的身份,命令雷宇拔下数据卡,启动跳伞程序,立即逃生。

而他却坚守在主舱,继续飞行,坚持飞过居民区,抵达无人区后才启动跳伞程序,可却发现,程序故障。

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的画面,他启动了三次跳伞程序,三次都失败,每一次失败后,他的表情就多一份紧张和恐惧。

到第三次启动失败后,他的面部表情,反而松弛了很多,他接受了自己赴死的事实,开始向家人告别:告诉我的家人,我爱他们,告诉我的妻子,谢谢她,告诉我的儿子......

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

还没等张挺告别完,战机带着他,先告别了人世。

不只是张挺,影片的结尾,有一段来自牺牲的试飞员们的真实录音:

“告诉我女朋友,我永远爱她”,

“兄弟们,我回不去了,照顾好我父母,爸妈,对不......”,

"转告我老婆,我已无法返航,等儿子生了,就叫他八一.....”,

“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行”。

很多人都说,这个结尾太戳泪点。

死亡是一个很冰冷的字眼,对于那些壮烈的战士,我认为“牺牲”这个字眼才能承载他们生命的终结。

对于那些可爱的人,我不愿说“死亡”这个字眼,因为在我心里他们还“活着”。

作家余华说过这样一句话: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失去生命,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只要在这个时空里,还有人记得他们,他们就没有走出时间,依然活着。

相反,如果现实世界中,没有人记得他们,说起他们,那他们就是在时空的维度中被抹去了,就是真正的死亡。

影片中,张挺带着新一届试飞员,去公墓祭拜那些因公殉职的前辈们时,就足以说明,他们没有走出时间,他们依旧活在后辈心里,他们的精神会鼓舞一代又一代。

没有什么比“传承下去”,更能表现牺牲者的生命质量。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也许我们无力阻挡时间的流逝,我们也必将与家人与爱人生死相隔。但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人类的记忆,便是对灵魂的延续。

我想,这大概也是这部影片的终极意义。

让祖国人民,了解试飞员这个行业,铭记那些为了祖国航空事业付出生命的英雄。

因为我们的记忆,就是他们灵魂的延续。

成就伟大

我一直有一个认知:铸就伟大的人很伟大,但站在背后成就那些铸就伟大的人更伟大。

在这里,我想说说张挺的妻子,江雨珍。

张挺的每一次试飞,于江雨珍而言,都意味着“离别”,短暂的离别或是永远的离别。

沈天然只是爱慕雷宇,在雷宇试飞的时候,她都会担心到心神不宁。

更别说江雨珍和张挺,他们相爱十年,背后还有一个家庭,所以,我想,在张挺每一次试飞的时候,江雨珍的担心是沈天然的十倍甚至百倍。

只是习惯了,把“死亡捧在掌心里”,默默祈祷,静静等待。

江雨珍终究没有见到张挺最后一面。

葬礼上,她强忍着泪水,俯身靠在遗体上。

无法返航的试飞员,也就意味着他们无法拥有完整的遗体。她是试飞员的家属,这一点她很清楚。

可是,她仍抱有一丝幻想,趁周围人不注意的时候,拉开遗体上遮盖的白布,看到的是一具穿着军装的石膏人像,她撕心裂肺的喊:我老公呢?

看到这一幕的儿子泪如泉涌大喊:爸爸。随即被一旁的叔叔们捂住了眼睛。

“面对死亡”这件事,即使你做了无数次的心理建设,可真到了要面对的时候,还是会抗拒,会幻想“他一定还活着”。

因为这世上,没有什么比“空担忧一场”更能令人欣喜的事情了。

我想起了倪萍《姥姥语录》中的一篇文章。

倪萍的小舅舅是位军人,26岁那年,在部队为了救战友牺牲了。

悲伤的姥姥说:当兵的就是这个命,国家使完了咱再使。人家那些个命好的妈,国家使完了当妈的接着使,跟着沾光。咱这个当妈的命不好,国家使完了就完了,该这样。

就像影片中的台词:对于军人而言,性命加使命才是生命。

一个母亲以这样的胸怀来安抚自己失去儿子的心灵是多么悲壮又是多么了不起。

姥姥知道当兵的使命和职责,知道送子参军是光荣的,知道当兵的人是母亲的儿子也是国家的儿子.......

姥姥什么都明白,可道理依旧难以掩盖巨大的伤痛。

姥姥把小儿子所有遗物都收藏起来,家里人从此以后谁都不让提及。可姥姥会在小儿子生日的时候,一如既往的做一锅打卤面,中午蒸上大馒头,晚上包炖肉饺子,什么也不提不说,可谁都知道,这是姥姥在想小儿子。

姥姥就这么挺着,只是吃面的时候,姥姥会把碗扣到脸上,半天放不下来,任凭泪水往里面流淌。

影片中,张挺去世后,就再没有过江雨珍的片段。

我想,她和倪萍笔下的姥姥一样吧,作为军属,虽然她明白什么是“使命”,可依旧难以掩盖感情的伤痛。

或许,江雨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哭泣;或许她在遗像面前站着幻想,一切都是幻想;或许她也会像姥姥那样,在张挺生日的时候做一桌他爱吃的饭菜.....

总之,活在“生者”思念里的“亡者”,总是控制着思念者的泪腺,让你根本不知道,会在哪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就破防。

与内在成长

影片的结尾处,雷宇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以前总想赢别人,但最后发现,最难打败的是自己。

人生最幸福的事,是在刚刚好的年纪,悟到刚刚好能用到的智慧。

张挺第一次带雷宇试飞时,试飞途中遇到危险,雷宇建议张挺启动跳伞程序逃生,张挺没有同意,因为遇到一点危险就放弃,这样很难试出战机的极限数据。

雷宇独自跳伞逃生。

而最后,在张挺多次调试后,战机最终恢复正常飞行,张挺也安全返回。

但是,由于雷宇的行为,导致此次试飞数据丢失,也就是说,张挺白白经历了一场与死神的较量。

事后,雷宇遭到了战友的讽刺。

就像张挺所说:谁的命都金贵着呢,都是爹生娘养的。但你是军人,除了性命,你还肩负着使命。

雷宇对于战友的反击和张挺对他的思想教育,很不服气,申请调回原来的岗位。

在调回前,张挺安排他跟着老丁包降落伞。

起初,他很不理解,他一个堂堂战机的试飞员,去包降落伞,岂不太大材小用了,所以对待包伞工作,他不是很上心。

直到老丁告诉他:包伞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包降落伞是细活,不能毛躁,一伞一命。试想,如果你眼下正包的这把伞是你逃生用的,你还会这么不用心吗?

那个时候,他突然明白,在每一个生命面前,都要有敬畏心。

当张挺第二次带着雷宇试飞的时候,同样遇到危险,雷宇这次没有一个人逃生,而是极力说服张挺“要跳一起跳”。

在得知张挺永远无法回来的时候,雷宇内心遭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大家本以为他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修复,可没过多久,他便申请继续试飞。

邓放要求与他同行。

飞行中,两人遇到鸟群袭击,同时短暂的失去意识,可等到雷宇醒过来的时候,邓放依然昏迷。

眼看着飞机就要坠毁,指挥部发出了让“雷宇跳伞逃生”的指令,也就意味着,邓放面临死亡。

可这次,雷宇没有听取指挥部的指令,而是加速战机的飞行速度,试图用加速度的方式挣脱机尾的反尾旋伞,从而争取两人生还的机会。

要知道,加速飞行,就意味着加速死亡。

或许是雷宇经历了死亡和别离,所以才更加珍惜每一个生命活着的机会。

最后,奇迹出现了,反尾旋伞挣脱掉了,雷宇和邓放平安返回。

当他带着邓放安全着陆的那一刻,他内心没有“我赢了、我成功了”的喜悦,挂在脸上的是一种叫做“我做到了”的自豪。

所以,影片的结尾处,他说:我以前总想赢别人,但最后发现,最难打败的是自己。

其实,人生就是不停的由表及里,“表”就是世间万象,“里”就是自己的心智,不断地深入进去,就是偌大的宇宙。

谨以此文,献给祖国最勇敢的战士们!

作者:张小暖,愿你我在温暖而舒心的文字里相逢不晚,共同成长!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