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差捉放间流水无情恋落花《捉放曹》
从教学角度,我认为教授《捉放曹》这出戏应从“公堂”放曹起,这样不仅让观众对剧情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对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也交代了清晰的脉络。陈宫是一个性格很复杂,有官气的儒生。有一定政治抱负但却官卑职小,曹操最终让他很失望,他只得选择弃曹而去。其实在捉曹、放曹的后面还有一个弃曹。这出戏老生的唱腔设计十分贴切,把人物的心路表述得十分形象透彻。同时《捉放曹》也是老生演员的一出重点戏,属于文生褶子戏一类,是青年演员的必修之课。关松安饰陈宫剧照
《捉放曹》又是一出以《三国演义》中与曹操有关的故事为蓝本的经典余派老生戏。但从正史记载中考证并无这一段史实,所以此剧和关公华容道放曹一样乃虚构之作。这出戏早在道光末年就是三庆、四喜、春台及和春四大徽班舞台上常演之戏,也是余三胜的拿手好戏。后来谭鑫培也常演成为谭派代表作之一;而余叔岩对这出戏的唱腔经过一番精心打磨,又使其成为流传更广的余派老生经典剧目。我最早随陈秀华先生学的这出余派《捉放曹》,转眼不觉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从“公堂”起,到“宿店”止,前辈给我说戏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陈老教戏时对我说:学演《捉放曹》这出戏最好从“公堂”起,这样不仅保证了剧情的完整性,而且对于陈宫和曹操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恩怨及各自不同的个性、抱负,对观众也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交待。多年来,我也是这样去教我的学生的。在我的青年时代,又通过跟陈大濩、宋继亭两位老师的深入学习并吸收消化,在继承和模仿的基础上,渐渐有了自己的体会和发展。我给学生说这出戏时,特别注重由人物间的性格不同而引出的一连串戏剧冲突。从陈宫对曹操的先捉后放,到二人同行逃亡,直至陈宫对曹操疑心太重、滥杀无辜的作为强烈反感,最后趁曹酣睡只身离去。通过“捉一放一逃一弃”的过程,生动演绎了陈曹之间一段恩怨情仇。关松安饰陈宫剧照曹操是机警善变,又残暴多疑的一代枭雄,他有足够的霸气和口才,能说服陈宫弃官与之同奔天涯,而陈宫就不同了。陈宫是个具有一定政治抱负,却又官居小小中牟县令的不得志之士,性格优柔寡断。初见曹操,被曹操一语吓破了胆,遂弃官随曹同行;待至认清曹的真面目后举剑欲弑曹,又难以下手,最后只得悔恨交加弃曹而去。可以说陈宫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但是这戏却是一出有“骨子”的好戏。演陈宫,一定要演出浓厚的书卷气。这出戏是一出以老生为主的唱工戏。当然,就算是文戏,也不能除了唱什么都不要了。作为专业演员,尤其不能陷入误区。这里我就想对其中几个与之相伴的身段细节说一下。“行路·见吕”这段戏身段繁多。曹操杀吕全家,陈宫抓住曹操臂膀欲拦,曹推陈宫举剑下场,陈宫往后一个踉跄,并向上场门台口有一组连续身段:双手放水袖,之后左手抖起撩褶子,右手水袖翻起,振眼、向后看。陈宫此时焦急万分,接唱“他一家大小要遭祸殃”,唱罢翻袖盖头急步下场。像这些传统的程式动作,既合剧情,又符合当时的人物心情,且美观大方。可惜现在舞台上已看不到这样的表演,使人感到万分遗憾。关松安饰陈宫剧照“反西皮散板”的唱腔及相应身段,是抒发陈宫内在感情的一段表演。演唱时要有声有情,同时拉马、交手、换手,动作要配合熨帖。这些要点演员如能掌握好,做到唱腔悦耳动听,身段边式漂亮,观众就能得到美的艺术享受。另外,在“宿店”三更之后,陈宫几次欲执剑杀曹,以了心中之愤恨。奈何他是个文弱书生,又下不了手,最终只得留诗弃曹而去。演员要通过唱做把陈宫那种悔恨交加但又优柔寡断的矛盾心情有动感有画面地尽现在观众面前。最后背身把剑归鞘,也要表现出人物的无奈感,要做到“背”后有戏绝非易事!需要注意的是,拔剑、归鞘都是右手,否则不合情理。当陈宫出店门时,谯楼起五更。此时有一个左手抬起数更动作,马鞭在右手有一个亮相,行话叫作“武式文亮”。五更打完唱散板至“流水无情恋落花”,后接念“我好悔也”,这样再下场。戏到此终场,陈宫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也随着这一亮相和唱完成了最后一笔。对于这出戏的唱腔,我是忠实遵循前辈的“原汁原味”为前提,从剧情、人物特性和学戏者自身条件为基础来教的。这些方面前辈和许多艺人已有了许多具体论述和展现,在此不多赘述。现在我就几个“小地方”,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补充。姜培培演唱《捉放曹》“行路”选段。其一,“公堂”一折,陈宫见曹操时的四句摇板,要唱出县令之身份,公堂之威严。大段二六,反驳曹操,要唱得稳而实,吐字要清,行腔大方而有力度。流水板展现的是陈宫为放不放曹而左右为难直到最后被说服,决定放曹的心理脉络。从犹豫不决到果断坚定,复杂的内心活动要靠演员的唱来传情达意。其中陈老教我的这段“二六”,比一般的唱词多几句:“你好比出山虎把路来走错,擒住了虎怎能够放虎归窝。擒住了你反放你必来伤我,擒虎易放虎难你自去揣摩。”根据前辈的传授,我在教学时也保留了这几句,确保艺术的完整传承。其二,就是前面提到的那段反西皮散板。这是一段陈宫内心抒情的背弓戏,虽然不是全剧的核心唱段,但却很有内涵。陈宫此时陷于彷徨悔恨的复杂情绪中,演唱时要善用声腔上的张弛和对比,来表现人物当时强烈起伏的心情和欲言又止的苦衷。不一定非要“叫好”,但要为后面行路的核心唱段作好铺垫。其三,曹操杀吕伯奢后,陈宫有一个“哭头”,这是一个大“哭头”。既然是大“哭头”,就决不能一笔带过,在情绪宣泄上要给人以放声大哭的感觉。只有把这个“哭头”唱足,才能为下面大段的“听他言”西皮慢板做好充分的铺垫。音配像《捉放曹》,余叔岩录音,谭元寿配像。其四,“宿店”一折,大段的二黄慢板要唱得沉稳,准确描绘了夜深人静,陈宫进入冷静的独立反思状态,对着一轮明月长叹自己看错了人。慢板一原板一散板,配合人物情绪,确切展露了陈宫内心从深悔不该“放曹”、“随曹”,最终得出必须“弃曹”的结论这样一个心路历程。“行路”和“宿店”的主要唱段余叔岩都有唱片灌录,不管谁唱都离不开这个模式。但我个人体会,想成为一个好演员,就要在学习前辈的声腔和演唱技巧外,还要区分唱片和上台对演唱不同的情绪要求。要努力体会前辈艺术家的艺术精髓和要领,结合人物此时的感受和心情,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方能做到唱出剧情,唱出人物。仅靠简单摹仿,是不能得其精髓的。这里我还要补充两点。第一,在“宿店”唱大段二黄慢板之前,老词还有两句对子:“贼心狠毒非良士,董曹俱是一类人”,然后再接“我陈宫好悔也”。现在演“宿店”,这两句已不念了。第二,当年陈大濩先生演此剧时,认为陈宫唱完反西皮散板后吕伯奢接唱西皮摇板,原有节奏因上板而显得过于跳跃,与人物心情不合。于是与鼓师白登云、琴师王瑞芝二位先生商量后,将锣经改为一小锣摇板起唱。这种突破传统的艺术手段,是几位艺术家精彩的二度创作,将当时的沉闷气氛和吕伯奢的满腹疑猜,烘托得恰到好处。只是这一合情合理,同时为我们带来启示的艺术独创并未被继承下来,实在可惜。希望今后的舞台演出能将之再现。张学津、李长春主演《捉放曹》(公堂、杀吕、行路、宿店)
附录:欲知菊坛历史上今日发生之大事,请听:
《早安京剧》总编秦永亮主讲《京剧日历》22.04.19
(转摘自今日出版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