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网络热点,被各种“票房”字眼牢牢霸占。今年的春节假期,春节档电影可谓一票难求,相信哪怕你刷个朋友圈,都会被各种“晒票根”以及“朋友圈影评”所刷屏。
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绝对是现象级的,经历了去年春节档由于疫情原因的纷纷撤档,国人都似乎憋了一股劲一般,在这个春节涌入电影院。而从作品来说,无论是前期就话题不断的唐探3、还是厚积薄发的李焕英,都足够引发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一阵阵讨论。
不过KIKS作为一个球鞋潮流媒体,在这就不班门弄斧客串一把“影评人”了,毕竟在观影这方面,小编自认才书尚浅。不过今天要在这讨论的,是前两天在网络上看到的一段吴京专访,在这段十多分钟的简短专访中,吴京表达了一个比较尖锐的观点——“票房高不意味着自己水平就高。”,小编自行脑补并结合近期唐探3的一系列话题,难免会觉得一丝讽刺和尴尬(小编个人感受,与吴京无关请勿喷)。
吴京央视专访完整版视频,有兴趣可点击查看扯远了,其实吴京的这段采访,让深处球鞋行业的小编也觉得感同身受。是因为这几年,虽然球鞋这块蛋糕在国内做大了作肥了,但相较几年前国内球鞋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很多方面都起了比较大的变化,让人觉得五味杂陈,如果你也有一丝同感,不妨继续读下去这篇吐槽文。
1/卖的贵的球鞋一定是好鞋么?
和吴京所说的“票房高不意味着自己水平就高。”观点一样。如今不少人似乎已经把一双“贵的鞋”和“好的鞋”画上了等号。如今的球鞋市场,已经形成了越来越多的“造星手法”,无论是品牌自身,抑或是平台、甚至是鞋贩,他们都自有一套玩法,去打造爆款;而在这些套路之下,不少人也都被蒙蔽了双眼,忽视了不少优秀的鞋款。比如Nike颇具实验性的ISPA系列,不少款式都面临倒闭,而一双Dunk,换个颜色的出就可以预售翻番;比如adidas各种好看又好穿的4D跑鞋面临打折窘境,而一双带有Yeezy光环的平替款,却可以以正价畅销,这样的例子如今比比皆是,实在是让我感到唏嘘。
2/球鞋APP方便了买卖,却扭曲了好坏
延续上一个观点,如今愈发扭曲球鞋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大球鞋APP。诚然,这些球鞋APP的出现,的确方便了球鞋买卖市场,人人都可以做卖家,人人也都可以切换成买家;但是,这些球鞋APP刻意放大球鞋的炒卖价格,总是把爆款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无形中也愈发扭曲了球鞋的好坏评判标准,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联名球鞋似乎也逐渐变味了
曾几何时,联名球鞋是很有仪式感的一个产物。在我印象中,很多年前一双鞋型、一个品牌、一个人能获得联名球鞋的机会和青睐,绝对算是一种“表彰”;而如今联名球鞋似乎成为了一块“遮羞布”,为了联名而去联名的事情越来越频繁。不少品牌在做新一年计划的时候,把每个月都需要找IP做联名作为了自己的KPI,这在我眼里是一种本末倒置的事情。导致如今的联名球鞋越来越不值钱,消费者也对联名球鞋越来越趋于冷静,俨然已经出现了反噬的现象。
4/国人的球鞋审美也该提高些了
当然,品牌、平台、鞋贩固然有错,但是能让他们如此乐此不疲的原因,还是我们这些韭菜实在是太好割了。不止一次和同行聊天说起,曾经的球鞋文化,大家都会以穿的和大家不一样为乐,鞋友会去不断挖掘一些冷门款、抑或是一些老鞋去穿,而如今的球鞋文化,大家都穿的高度一致,同色系的TNF+AJ1这样的全员恶人,竟然能成为一种潮流,也是极为荒诞的,我承认这或许是这个时代造就的审美体系,存在即合理,但它绝对不值得被推崇。只有当我们的球鞋审美能够提高,才能促进品牌、平台们去尝试改变,不然这个生态永远在恶性循环——看似进步,实则倒退。
————
最后说回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我个人还是站《你好,李焕英》的,前期没有过多浮夸的包装,片中也没有太多商业且恶俗的桥段,仅仅用国人能感知到的那种「共鸣」,在这个春节档逆袭。
要我说「共鸣」这个东西真的很重要,在我看来球鞋文化也是一个需要「共鸣」的东西,很多时候一双鞋它仅仅只是一双鞋,只有当你通过一双球鞋获得了某种「共鸣」,它才方能产生文化。
希望国内球鞋市场,不要因为某些原因,让这种「共鸣」渐渐远去,剩下的只有犹如“票房XX亿“一般的铜臭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34.html